本届世界杯的第一场0-0终于到来,但回看丹麦与突尼斯的这场对决,完全配得上精彩。
比赛一开始,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肉搏与对抗。前15分钟,双方合计完成了多达28次的长传。这样的局面,是进攻端更“直接”地突尼斯所喜欢的,因此他们率先获得得分机会。丹麦队后续适应了突尼斯的节奏,也开始获得更多地球权,但进攻端始终无法实现破局。后续尤勒曼对三中卫阵型进行调整并增加中前场的兵力,后程发力的丹麦才开始获得更多的威胁进攻机会。
【对抗节奏拉满,但丹麦与突尼斯均展现出很强的有球能力】
正如开篇所述,丹麦与突尼斯在前15分钟,合计完成了多达28次长传(丹麦13次,突尼斯15次)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,还是双方一上来就把对抗节奏拉满。
以“丢球球权次数”为例,丹麦与突尼斯合计次数达到了296次,是世界杯开赛至今的最高数值。
图1:开局阶段,双方对抗拉满后球权不断进行转换成为常态
但这并不意味着,双方只能在消耗体能的情况下,进行肉搏,去拼失误抓转换。丹麦具备较为出色的传递能力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,而突尼斯本场比赛展现出的持球与配合素质,也让人眼前一亮。
图2+3:丹麦与突尼斯,都能在受压时打出较为流畅的传递
从上面两个gif可以看到,丹麦与突尼斯都能在受压的情况下,完成较为清晰地传递,并直接形成转移或将球过渡到前场。同时,这两个场景发生的节点是在25-30分的“体能瓶颈期”。但从这一点上,两支球队的技术素养,都值得肯定。
【双后腰托起体系,突尼斯的纵深冲击非常出色】
突尼斯全员具备较为出色的跑动能力,斯希里与莱杜尼这对后腰组合,尤为明显。其中,斯希里是本赛季德甲总跑动距离第二的球员,仅次于基米希。本场比赛,他完成了高达13.16公里的跑动。而且,他与莱杜尼本场比赛的对抗成功率均达到了83.3%。
可以说,突尼斯这对能跑又能提供对抗的后腰,成为他们敢跟丹麦进行硬刚的关键。而在他俩的限制下,埃里克森在比赛前半段彻底迷失。
同时,突尼斯是一支进攻节奏非常快的球队。在预选赛阶段,突尼斯每次控球只平均完成3.89次传递,而单次控球的推进距离则达到了33.4米。简单来说,就是他们的进攻,太快了!
图4+5:突尼斯的快速冲击,非常犀利
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,突尼斯的简洁进攻非常奏效。不管是长传打身后,还是配合冲击纵深,都能直接打到丹麦的防线“痛处”。如果不是前锋杰巴力把握机会能力稍欠,以及进球前处于越位,突尼斯完全有能力率先取得进球。
【尤勒曼改善三中卫体系,进攻增兵丹麦一度扭转局势】
在去年的欧洲杯上,丹麦能杀入四强,主帅尤勒曼的调度指挥以及对阵容的结构搭配非常关键。本场比赛,丹麦在进攻端一度打不开局面且只能进行传中尝试的情况下,进行了后场组织结构的调整,通过进攻端的增兵,让丹麦获得了冲击突尼斯防线的机会。
图6:丹麦即便是能绕开突尼斯的高位限制,但也很难获得精细作业空间
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,丹麦队进攻时的问题,一方面是三中卫态势下高位球员“过多”,球队即便能形成直塞绕开突尼斯的第一道封锁线,但前场的接应点并不算多,且缺乏宽度。另一方面是突尼斯的跑动协防非常出色,丹麦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,处处被包夹。
对于这种问题,尤勒曼在下半场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:换下中卫克亚尔,增加进攻端的兵力。同时,让延森这样的后腰球员回撤拉边,保证后场三中卫结构的态势下,提升持球能力并增加纵向传递。
这种调整带来的直接效果,是丹麦前场人数的增加。锋线球员可以压制对手中卫,让他们不能上提,从而进一步给埃里克森等人制造持球与分球机会,去打击对手。
图7:延森联系埃里克森,丹麦获得上半场少见的正面冲击机会
也正是因为这次进攻,丹麦队通过角球制造了替补前锋科内柳斯的后点空位头球中柱。
【结语】
作为世界足坛的准一流球队,丹麦的硬实力是毋庸置疑的。但突尼斯却在这场遭遇战中,让丹麦吃尽了苦头。他们展现出的对抗机动能力、配合冲击素质,都让人眼前一亮。丹麦队在进攻端迟迟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,前场缺乏支点的问题还是较为明显。不过,尤勒曼的临场调整依然奏效,很有可能,他才是这支丹麦队能走多远的“X”因素。
(开水没温度/本文谨代表个人观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