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盐在现代只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必需品,别看它普普通通,但放在古代,食盐可是一种价格了得的商品呢。“三担米,一斤盐”的俗语中就可见其价格不便宜了,这导致古代百姓用盐时都是特别的小心珍惜。
盐的价格
如唐太宗时期,一斗米五文钱,一斗的盐大概是二十文钱,也就是人民币五元一斤,而武则天时期一斗盐则要五百文钱,相当于人民币175元一斤。到了明朝嘉靖年间,最贵的时候,盐的价格竟然达到了人民币150-200元之高。
盐的价值
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,盐都是日常饮食的必需品。在古代,古人不懂得食盐对身体的科学作用,但是不吃盐会感到浑身乏力,无法从事日常劳作,更不用说行军打仗了。有了这种直观的感受,所以古人对食用盐非常重视。再则古时候食物不能长时间保存,聪明的古人发明了盐腌法,如腌制酸菜、火腿、咸鱼、腊肉、奶酪等等,腌制后的食物可以长期保存,往往保存数月至一年都是不成问题的,甚至还有商人通过异地贩卖腌制品赚取利益。
在古代盐还是一种中药,在许多古籍中都记录有其药用价值,如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、《本草拾遗》等。另外还很大一部分盐是被用来饲养牲畜的,如《亲民要术》中的养猪法,将适量的盐加入猪饲料中,就可以把猪养的白胖。
展开全文
盐的管理
古代盐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,一个是古代盐的需求量大,另一个就是盐的产地集中,便于控制征税,所以盐的税收也是很高的。在古代,盐的产地并不多,除了沿海的一些地区外,内陆的盐就主要集中在几个产地中。
不仅产地少,且运输到各地的运费不低,这也造成了高昂的运输成本。而这样相对集中的盐业资源,使政府控制起来相对方便。也正因为盐在生活中使用率高,属于战略物资,一直都是封建王朝严格控制的。
盐的税收
在古代,盐都是由政府定价,属于垄断行业,私人不得染指。想要贩卖盐就要有官府下发的营业执照,还得上缴重税,否则是没有资格做盐的贩卖的。如果贩卖私盐,会受到严重的刑罚,轻者坐牢重者杀头。例如在五代时候,贩卖私盐超过一斤一两就要杀头。宋代刑法较宽松,但杀头标准也只是在三斤以上,甚至有些朝代将贩卖私盐令人谋逆大罪,甚至还会株连九族。
为什么会这么严格呢?主要原因是关乎朝廷财政收入。盐是生活必需品,需求量大,交易量自然也大,有交易就会产生税收,既然盐商要上缴盐税,自然就会将盐税转化到盐价中,即使百姓有怨言也只能对着盐商生闷气。
政府因为跟其他税种相比,盐的征税代价最小,所以很多朝代会把盐税定得很高。比如在北宋时,盐税征占到零售价的60%以上,而南宋时盐税都占到政府总税收的80%,可见盐税一直都是统治阶级的税收主力了。
总而言之,古代时食盐一直都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,价格高昂主要是因为制造成本、运输成本、朝廷垄断利润以及附加的高额税率。直到了近代袁世凯时期,烟草、酒开始收税,此后消费税的种类还不断扩展,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,盐税的占比就越来越小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